最近有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称,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比德国、英国大约落后100多年,引起激烈争论。
对于这一说法,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业最大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性,有很尖端一流的,也有很落后的,不能简单地以多少年来衡量与德国的差距。
首先,近年来中国工业经济水平提升速度很快,与德国等工业强国的差距在迅速缩小。部分关键技术、产品甚至位居世界前列,并非全面落后。
从数据来看,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同时,中国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在上述这些领域,中国并不落后于德国,有的甚至更强。
在对“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的争论中,就有很多人提出“德国铁路公司正考虑要购买来自中国的列车及配件,说明中国工业并非那么落后。”龚晓峰也表 示,在一些高端工业领域,中国不输德国。比如,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互联网化水平与德国不相上下,中国一些行业的互联网应用比德国还要好。
第二,从中德贸易角度看,两国都是出口大国,中国在出口方面不逊于德国。尤其是,德国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正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变为资本密集型和高技术类产品。
德国连续30余年保持中国在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对中国出口中一半来自德国,自中国进口的四分之一流向德国,中国自欧盟的技术引进中有四成来自德 国。“这说明,两国都是出口大国,出口额是差不多的。德国确实很强,但从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变化来看,中国正越来越强。”龚晓峰说。
中国对德出口的产品早已不是初级产品。据了解,目前中国对德出口产品主要是计算机、电视、机械设备、电子元器件、玩具等,说明中国对德贸易的产品附加值和 技术水平正在显著提高。德国铁路公司日前表示将在中国采购列车及零部件,认为中国产品质量已今非昔比;中国手机在国外供不应求。这些事例,都证明中国工业 正在向高端迈进。
我国工业发展既有结构性也有区域性的不平衡性。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和高精尖产品在我国工业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达到甚至引领世界水平。但也有大量传 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技术和产品落后,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业领域实力薄弱。区域的不平衡同样突出,东部地区发展技术密集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普遍加快,而中西 部地区劳动密集产业和高资源高消耗高排放产业依旧占据主流。这也是一些人简单得出“中国工业落后德国100年”结论的重要原因。
龚晓峰就此表示,中国工业要赶超德国,就必须让各层次、各区域齐头并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要向德国学习国际化运营能力、专业化管理水平、重视品牌和品质、建立合理的人才体系、加强保护知识产权等。品牌和品质是德国制造的两条生命线,对中国也是如此。